> 文章列表 > “谁失知谁得”的出处是哪里

“谁失知谁得”的出处是哪里

“谁失知谁得”这句话出自宋代陈三聘的《念奴娇》,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哲学的味道?想象一下,你在玩一场人生的“得失游戏”,有人丢了东西,有人捡到了,但谁能真正说清楚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呢?

先说问题,人生中的得失,我们常常纠结于自己失去了什么,却很少思考别人得到了什么。就像陈三聘在诗中所说:“古今同是,谁失知谁得。”这句话似乎在告诉我们,得失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你失去的,可能正是别人得到的。

那么,相关答案是什么呢?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比如,你丢掉了一份工作,但也许这就是你找到新机会的契机。你看,得失之间,往往藏着一扇新的门。就像诗中的“春融花丽”,春天的到来,总会带来新的生机。

再来说个例子,你和朋友闹掰了,你失去了一个朋友,但也许你得到了一个新的自己,学会了如何处理关系。所以,得失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就像诗中的“来朝愁望,旧楼何处西北”,你看着旧楼,却发现新的方向。

最后,思考一下,人生中的得失,或许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你失去了什么,可能正是你得到的开始。所以,别再纠结于“谁失知谁得”,而是去发现“失”中的“得”,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谁失知谁得”的出处是哪里

“谁失知谁得”出自宋代陈三聘的《念奴娇》。

“谁失知谁得”全诗

《念奴娇》

宋代 陈三聘

余霞飞绮,望长天、顷刻云容凝碧。

今夕江皋风力软,明日波心头白。

客舸东流,语离深夜,遣我新愁积。

春融花丽,定知天相行色。

别后一纸乡书,故人相问,好趁秋鸿翼。

空有佳人千点泪,锦字机中曾织。

利锁名缰,古今同是,谁失知谁得。

来朝愁望,旧楼何处西北。

《念奴娇》陈三聘 翻译、赏析和诗意

《念奴娇》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陈三聘。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念奴娇

想起奴娇

余霞飞绮,

晚霞飘飞犹如锦织品,

望长天、顷刻云容凝碧。

仰望苍天,瞬间云彩聚集成碧色。

今夕江皋风力软,

今夜江边的风微弱,

明日波心头白。

明天波浪的心头会变得白色。

客舸东流,

客船向东流去,

语离深夜,遣我新愁积。

离别的话在深夜里,让我积聚了新的忧愁。

春融花丽,

春天融化了,花朵美丽,

定知天相行色。

必定知道天空的颜色是如何变化的。

别后一纸乡书,

离别后寄来的家书,

故人相问,好趁秋鸿翼。

故友相问,最好趁着秋天的大雁翅膀。

空有佳人千点泪,

空有佳人千点泪水,

锦字机中曾织。

锦绣文字曾经编织其中。

利锁名缰,

功名的束缚如锁链一般,

古今同是,谁失知谁得。

古往今来都是如此,究竟谁失去了谁得到了。

来朝愁望,

迎着朝阳的忧愁,

旧楼何处西北。

旧楼在何处,西北方。

诗词《念奴娇》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描绘余霞飞绮、望长天、顷刻云容凝碧等景象,展示了作者内心的忧愁和离别的痛苦。诗人用绮丽的词藻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故乡、故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在离别之际,感慨时光的流转,对现实的无奈和人生的无常感到痛心。诗词中还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书信的寄托、功名的束缚等,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事的描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诗词情感深沉,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展示了生活的无常和人生的追求。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事的描绘,增添了诗词的意境和艺术感。这首诗词在宋代以及后来的文学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被广泛传诵和赏析。